近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市住建局部门动态:2024年,我市践行绿色理念,聚力低碳转型,以绿色建筑为抓手,助力全市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82.9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514.9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68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
其中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就意味着,去年常州市所有的新增居住建筑,均属于绿色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我市印发的《常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同样也有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建设要求。
再有就是去年3月由江苏省住建厅发布的《江苏省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中,亦明确了改善型住宅应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要求。
很明显,绿色建筑这一概念,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经不仅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一种产品力的体现。
什么是绿色建筑?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绿色建筑,可能会下意识的与当下市场非常热门的“第四代住宅”联系起来,认为充满绿意的、绿化成本高的房子,就是绿色建筑。
这样的理解只能说对了一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以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不仅仅只考虑绿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环保理念贯穿到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当中。
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绿色建筑三大特征:节约环保、健康舒适、自然和谐。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生态和减少污染,将人类在构建和使用活动中对地球环境与环境所造成的负荷以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健康舒适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强化对使用者健康和舒适的关注,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光热环境等以人为本、利于健康的有关指标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自然、关爱自然、适应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评定标准有哪些?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大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均应满足五大指标体系的全部控制项要求,且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各评分项满分值如下表所示:
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认定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二星级、一星级标识认定可采用国家标准或与国家标准相对应的地方标准。
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现?
围护结构保温系统
外围护结构保温,具体指在外墙、屋面、与外界接触的楼板、外窗系统等采用保温措施,降低传热系数。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越低,则越有利于有效减少室内外温差而增加的传热。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系统是建筑绿色低碳运行的基础和关键。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
可调节遮阳技术
建筑能耗中50%以上是空调能耗,空调能耗的一半是因为外窗(透明幕墙)的损耗。设置遮阳设施,是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的一个有效措施;而采用可调节活动遮阳设施,既可以满足冬季采光、得热,又可以满足夏季降温与节能,使室内拥有良好的热舒适性。
可调节遮阳设施包括活动外遮阳设施、中置遮阳(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固定外遮阳加内部高反射率可调节设施等。
中置遮阳体系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指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热压,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的一种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空调系统在夏季和过渡季节能耗的重要手段。建筑朝向、间距、建筑群的布局、建筑平面布置和门窗大小、位置等都是影响建筑自然通风效果的重要因素。
顺应主导风向的通风中庭
天然采光
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有利于增加室内外的自然信息交流,改善空间卫生环境,调节空间使用者的心情。天然采光主要形式除了外窗和玻璃幕墙外,还有采光天窗、采光井、下沉式庭院、导光管等。
中庭采光天井
高能效设施设备
建筑的供冷供暖需求、照明需求、办公需求等大多都涉及设备用能,采用高能效等级的设施设备,对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设备具体包括高效冷热源设备和水泵风机、变频技术、高效照明灯具等。
热回收新风一体机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形式多样,在绿色建筑中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照明、供暖、热水等,实现建筑低碳绿色化运行。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节水型器具
建筑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的节水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节水效果。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是指在满足相同的饮用、厨用、洁厕、洗浴、洗衣等用水功能情况下,较同类常规产品可减少流量或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的器件、用具。
2级用水器具
海绵城市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绿色建筑中,通过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等技术措施,可以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提升建筑的韧性,保护生态环境。常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系统等。
海绵城市结构示意图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通民众或许在这一宏大议题面前显得渺小,但依然是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去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发布购房新政,其中就明确了提高购买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或者超低能耗建筑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
显然,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而是真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
上一篇:
下一篇: